您现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一带一路”合作带旺中国非通用语学科人才建设

2015-11-09 10:13:23   来源:   


\

图为广西民族大学校长谢尚果在论坛上致辞。(杨志雄 摄)

  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会长钟智翔22日表示,目前中国的外语非通用语教育已建立起从学士、硕士到博士乃至博士后研究的系统齐备人才培养体系。“一带一路”合作为这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二届中国外语非通用语青年论坛当日在广西民族大学召开。钟智翔介绍,目前,中国有3所学校获得外语非通用语二级学科的博士授予权,约有200余所大学开设非通用语本科专业,覆盖了亚非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化和欧洲语言文学3个二级学科的66种非通用语言。

  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曙雄在会上说,自“一带一路”合作构想提出以来,中国各大院校“响应热烈”,不断完善外语非通用语学科内涵建设,增设新语种专业,并积极推进“智库”建设。

  因应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东南亚语种专业人才成为海内外人才市场“香饽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9月,中国内地共有79所大学开设东南亚语种专业。中国已累计培养了十余万精通东南亚语言的专门人才。

  地处中国—东盟交流合作前沿的广西民族大学,是中国首批“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基地”,现开设有越南语、老挝语、泰国语、柬埔寨语、缅甸语、印尼语等7个东南亚语言本科专业,涵盖东盟十国语言,是中国高校中开设东盟语种最早也是最多的院校之一,获评成为东南亚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培养基地。

  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党委书记梁远介绍,最近十年来,学校东南亚语种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以上,并且连续多年达到100%。

  中国教育部此前已提出,服务国家开放战略,针对中国非通用语种人才储备不足问题,优先支持高校开设与中国建交国官方语言的88个非通用语种专业,培养一批精通非通用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培训既懂外语又懂专业、既熟悉国际规则又掌握交流技能的各类人才。(记者 黄艳梅 杨志雄) 


Copyright www.silkroadin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42024号-1

版权所有:国新智库 | 网站声明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