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首页 > 丝路访谈 > 正文

张蕴岭:“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独角戏”

2015-07-20 10:58:31   来源:   

 

  中国是倡导者、参与者,也可以起领衔的作用,但“一带一路”绝不是中国唱独角戏,而是大合唱。

\

  4月8日,《新安全观与新安全体系构建》发布暨国际安全季度形势圆桌研讨会在京举办,会后张蕴岭接受了新华网思客的独家专访,本文根据专访内容整理编发:

  把中国的“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分别比作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只是西方媒体,还有一些中国媒体。实际上,这两者没有任何可比性,性质不一样。

  首先,从性质上来说,“马歇尔计划”是当年在二战后设立的为援助欧洲复兴的一个援助性计划,而“一带一路”不是援助计划,是中国的倡议、共建的一个规划。

  第二,从特点上来说,“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人出钱,援助欧洲经济复兴、重建;而“一带一路”不光中国一家出钱,中国是倡导者、参与者,也可以起领衔的作用,但“一带一路”绝不是中国唱独角戏,而是大合唱,官方文件也阐明其目的是共建、共同受益。

  第三,从方式上来说,包括亚投行、丝路基金、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基金、在上合组织推动建立银行、在金砖国家推动建立银行,是建立一种新的融资机制,对现有的机制并不是替代,而是补充。

  亚投行并不是封闭,而是开放

  现有的机制包括国际机制和区域机制,但功能很有限。国际机制中用于发展的就是世界银行,最早是为援助战后重建的,和“马歇尔计划”相配,后来欧洲发展起来了,世界银行的功能就转到资助发展中国家,但是它的资金量有限,同时撒得很广。后来为了支持私人投资,世界银行专门建立了金融公司,基本上是商业性操作。区域机制中有亚洲开发银行,资本金是1000亿,但其用途很广泛,并不专用于基础设施,所以每年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比较少。因此,区域需要一些新的融资机制,亚投行就是其中之一,我们自己设立的还有丝路基金。

  所以,亚投行不光是为了“一带一路”,而是更广泛地用于支持亚洲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过去,其他合作性的国际、地区的金融机制无法提供此类资金,因为基础设施的时间很长、收益很慢,这就需要一种特殊功能的、定性的金融机制,但是仅此还不够,还会采取一些PPP的方式,也就是公司、公共资金和私人资金共同结合。这也会吸引一些民间的资本参与,不光是政府投资。

  实际上,中国政府是倡导并提供支持,但不是包办。这种金融机制不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这些项目,美国可以参加,没参加亚投行的公司也可以参与,只不过如果作为成员国,还可以参与它的讨论、规划等,企业可能更清楚自己要干什么,在融资上也能提供一些方便。

  开放市场不通路,东西照样运不出去

  所以,现在很多说法本身都是对“一带一路”不了解。从大方面来讲,“一带一路”是一种战略,但从小方面来讲,这也是一种创新方式,为什么呢?

  现在大家普遍认为,除了损失之外,二战还有一大功劳,就是推动市场开放,开放市场,参与竞争,吸引外部资源发展互补,这个贡献确实很大。但是光开放不行,开放了之后路不通,东西照样运不出去。开放了之后要建一个大项目,没有融资也不行,所以需要改善发展环境,要有新的方式,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像FTA(编者注:Free Trade Agreement,即自由贸易协定)这类机制是必要的,但是仍然不够,解决不了发展的问题,所以发展合作一直是一个核心议题。

  当今世界经济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发展中国家的群体参与和崛起,但是发展中国家要求有良好的环境,要增加基于发展目的的合作,所以过去的多边进程主要就是开放。到了多哈回合(编者注:指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间的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才算是发展回合,更能反映发展中国家的诉求,但是这么一搞搞不起来,它推动不下去,为什么呢?因为发达国家不愿意去做这些事情,发达国家想推的是“边界内的开放”,是要把别国的体制和政策搞得与自己一致,而且开放的水平很高,这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非常不适合的,因为发展中国家还需要一些基础环境和条件。

  我们倡导“一带一路”,它的前提条件还有互联互通。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很重要的内容,连通才能改善发展环境。中国有个说法,要想富先修路,如果连路都不通,那该怎么办?基础设置投资很重要,但是光是这样还不够,还需要综合合作发展,所以“一带一路”规划中还有产业园构造、沿海港口的链接以及人文的各个方面,它是一个综合的战略。

  “一带一路”是欧洲向东走,中国向西推

  “一带一路”不但涉及发展中国家,还涉及一些发达的欧洲国家,但它对美国和欧洲国家之间的同盟关系应该没有什么影响,因为目标不一样。欧美同盟关系有两层,一层是紧密合作,另一层就是安全。“一带一路”是打通各关节,建立广泛的发展带,实际上对欧洲美国都有好处,它接通了东部亚洲和欧洲的联系,还包括了中亚、西亚广大的地区。

  欧洲最发愁的就是经济找不到增长点,90年代欧盟就发表过文件,叫做“开拓新边疆,到亚洲去”,后来金融危机来了,东南亚危机扩散,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又遇到欧元危机,内部经济不振,可以通过“一带一路”来连接上。

  “一带一路”不光是中国的项目,实质上是欧洲向东走、中国向西推,这样的话大家就有了契合点。美国的公司也可以参与,将来建路、建桥、建产业园,不可能立个牌子说美国公司不能建啊,因为这都是开放的。

  欧洲率先“造反”?不能这么说

  没有参与权、没有决策权、没有影响力,这大概就是美国和日本没有加入亚投行对他们自身的影响。我想将来美日也会参与吧,一开始亚投行是让他们有点发懵,因为现有的体制都是由美日控制的,亚行主要是日本,世行主要是美国,再建一个新的,怎么办呢?将来事实会证明,新的亚投行是一种互补关系,你那儿不够的时候我这里可以替代你,你那边能办的你办、不能办的我这边办,我们办了之后可能会促进你去想新的办法,实际上是一个互相促进的关系。

  但是,亚投行毕竟是一个新机制。有人说欧洲率先“造反”,其实不能这么说,主要是欧洲那些国家(在之前的体系中)不占主导地位,也没有什么负担,既然有个新的亚投行,有机会就可以过来。同时,从经济意义上来说,这些国家希望参与亚洲建设来拉动本国经济,是有现实利益的。

  而对日本来说,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转换问题,中国的崛起对日本而言都很敏感,可能他们需要考察一番,需要一个适应期。亚行的行长表态很清晰,将来亚行将会和亚投行进行合作,两家合起来才能做大事,光有一家显然是不够的。到现在为止,日本政府也没有明确表态参加与否,实际上是留了一个后路。事实上日本也许只是接受不了一开始就参加亚投行,更何况还有美国的作用。

  新机制,只有中国牵头才能有带动性

  实际上,美国和日本基本是一个控制了国际,一个控制了亚洲,他们认为亚投行冲击太大了。当亚投行运作一段时间后,他们原来的担心减少了,更多的是他们在外边觉得很难受,可能就会要求加入(亚投行)了。这是一个转换的过程,表明二战以后建立的国际和区域机构不能完全适应现在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快速提升的大国,应该起这个作用,只有中国牵头才能有带动性,因为中国有吸引力也有能力,大家都相信中国的组织能力。

  现在世界正在面临一个大的转换期,将来还会有很多,包括今天所谈到的安全问题。原来就是传统的同盟关系,美国主导世界的一切,哪个地方出乱他就得去,不听就打。将来还这样就肯定不行了,第一他没有这么多力量,第二他这么做大家也不欢迎,慢慢地这个世界就会发生变化,仍然像过去那样掌握能好吗?

  我在国外开会时,有欧美国家的专家问,你建立亚投行能遵守国际规范吗?我说那你也进来,一起参与讨论不就更规范了吗,光站在外边,怎么能有影响力?他们说中国的股权太大,我就说,你进来了中国股权不就小了吗?就像如果日本进来,肯定要减少中国的股权占有比例,所以需要多方面参与。

  过去,我们说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处在一个大的转换时期,其实现在才真正开始发生实质性的转换。并且,这是一个非常长的过程。


Copyright www.silkroadin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42024号-1

版权所有:国新智库 | 网站声明 | 关于我们